前排左二為王富洲
王富洲的侄子王秋生展示王富洲的雕塑頭像
中間舉手者為王富洲
“啥,零下70多攝氏度?”
75歲的周口市西華縣紙坊鎮(zhèn)南流村村民李樹蓮瞪大了眼睛,她至今也無法體會如此極端低溫有多可怕。59年前的1960年,她婆家大哥王富洲,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,肩負“為國登山”使命,爬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。
如今,以王富洲為原型拍攝的電影《攀登者》正在熱播,李樹蓮和親友們還沒有來及看,對于他們來說,富洲登山的事跡早已了然于心。遺憾的是,作為我國乃至世界首位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,王富洲已于2015年因病離世,享年80歲。
斯人已去,精神永存。
肩負使命,小伙兒王富洲為國登山
雪域頂峰,珠穆朗瑪。
1960年5月24日9時許,老家麥子即將成熟的時候,25歲的王富洲和隊員貢布、屈銀華、劉連滿從海拔8500米的營地出發(fā),歷經(jīng)19個小時克服種種艱難險阻,于25日凌晨4時20分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——珠穆朗瑪峰,從而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,在我國乃至世界登山史上寫下光輝篇章。
鮮為人知的是,根據(jù)有關資料和電影披露的情節(jié),這是一次“被逼登山”的行動。因為1960年以前,與我國相鄰的某國并不承認這座世界最高峰在我國境內(nèi),甚至有一種聲音稱:“你們都沒爬上過頂峰,怎么能說是你們國家的呢?”于是,我國組建登山隊,誓言問鼎珠穆朗瑪峰,把五星紅旗插在自己的領土上。
而實際上,登頂?shù)厍蛑畮p,也一直是老一輩登山家們的夢想。新中國成立后的1960年,國家體委決定由中國人單獨組隊,從北坡挑戰(zhàn)攀登珠峰。基于這一背景,剛從北京地質(zhì)學院畢業(yè)兩年的小伙兒王富洲(當時已被選入國家登山隊),受命登峰。
這次成功登峰,震驚世界,為國爭光。但遺憾的是,根據(jù)國際慣例,需要在頂峰留下360度影像資料才算數(shù),但當時成功登峰在凌晨,拍攝條件不好而沒有留下影像,故一直不被世界承認。所以,才有了1975年再次登峰。兩次登峰中,第一次王富洲作為臨時隊長,第二次更是直接參與了組織領導工作。
不過,最終令人欣慰的是,1960年的那次登峰還是被國際社會承認了。電影《攀登者》,講述的正是這兩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故事。
立志高遠,偏僻鄉(xiāng)村走出登山英雄
10月9日,周口市西華縣紙坊鎮(zhèn)南流村。一場秋雨剛過,村子里濕漉漉的,老胡同里青苔翠綠,生機盎然。成熟的玉米掛滿一個個農(nóng)家小院,村民們正在分享豐收的喜悅。
村子中間一處有些破舊的院落,是王富洲家的老宅。平時老宅里不住人,王富洲的老家親人居住在鎮(zhèn)上。
10月9日,大河報記者前去采訪時,南流村支部書記王超進說,村里正在考慮修建“王富洲故居”,以期把英雄事跡和精神永久流傳下去。
“富洲哥大我5歲,我小時候經(jīng)常跟在他后面玩,俺這個村頭就是沙河,富洲身體好啊,從家一口氣跑到沙河邊,100多米寬的河面,他一下游兩個來回。”79歲的村民王新乾如今已經(jīng)老態(tài)龍鐘,但回憶起兒時和王富洲玩耍的往事,他又高興得像個孩子。
村民們回憶,王富洲考入大學之前,都是在南流村度過的。1952年,他在離家70多公里外的淮陽中學就讀時,父親不幸去世,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。
身體素質(zhì)好,學習成績也好,彼時的王富洲是村里的“孩子王”。他每每對小伙伴們談及未來出路,都會說:“我一定得考大學,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成為國家棟梁。”因為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,為國爭光是無數(shù)男兒的遠大夢想。
終于,他在1954年考入北京地質(zhì)學院。4年大學畢業(yè)后,被調(diào)入國家登山隊成為一名職業(yè)登山運動員,并在同一年成功登頂蘇聯(lián)境內(nèi)海拔7134米的列寧峰,可謂一鳴驚人。
登山精神,永遠激勵后人
“世界勞模”!這一稱呼,是老家南流村群眾對這位質(zhì)樸村民的“榮譽稱呼”。因為在他們看來,王富洲一直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,盡管肩負光榮使命登頂珠峰,但他也不過是在完成一次無上光榮的勞動。
實際上,王富洲身上散發(fā)出來的可貴精神,不僅僅是勤勞質(zhì)樸,還有登山過程中不畏艱險、舍我其誰的英雄主義精神,勇往直前、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精神,更有克服困難、勇攀高峰的積極進取精神。
他在成名后,一直牽掛著老家的鄉(xiāng)親和培養(yǎng)他的母校。1979年至1989年間,他曾兩次回到祖籍南流村小學,用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為村里的孩子作報告,激勵他們好好學習,像自己一樣成為國之棟梁。
而對于他讀書的中學淮陽中學,王富洲也多次“回校省親”。1989年4月,時任中國國際體育旅行社總經(jīng)理的王富洲和國家體委副主任莊則棟回到淮陽中學參觀。2013年10月,淮陽中學校慶之際,王富洲再次回到該校,并捐贈了自己用過的11件登山珍貴紀念品。如今,這些贈品陳列在淮陽中學校史館王富洲紀念展臺上,激勵一代代在校學生。
此外,淮陽中學還成立了“富洲班”,用王富洲的名字命名先進班級,直接激勵高三學子。
2015年7月,80歲的王富洲在京逝世后,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發(fā)布體育專電,引述中國登山協(xié)會的聲音稱贊“以王富洲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登山家所創(chuàng)造的登山精神已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,已成為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不畏艱險、頑強拼搏的動力源”。
王富洲女兒:父親召開海拔最高的黨小組會議
10月8日至9日,大河報記者獨家采訪了王富洲的女兒王毅,以下是對話實錄:
記者:王女士您好,請您回憶一下父親給您提及過的登山歷程,最令您難忘的細節(jié)是什么?
王毅:在談到1960年攀登珠峰事跡時,他更多地講隊友事跡。如攀登接近頂峰的最后屏障第二臺階時,消防隊員出身的劉連滿叔叔提議搭“人梯”,而屈銀華叔叔為避免踩傷戰(zhàn)友而毅然脫掉高山靴,以至雙腳嚴重凍傷而截肢;劉連滿沒能登頂,他將隊友們留給他的救命的氧氣瓶又留給勝利歸來的戰(zhàn)友們……
另外,父親當時是突擊隊長兼黨小組長,在珠峰8700米處召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黨小組會。第一個決定是,把登山技術熟練但體力不支的戰(zhàn)友劉連滿留下來。第二個決定是,確定繼續(xù)往上登。父親說:“登上頂峰是黨交給我們的任務,沒有氧氣也要前進!”
記者:您認為王富洲先生留下最寶貴的精神是什么?
王毅:父親80年的生命里,始終保持著河南人的質(zhì)樸本色。父親是國家的功臣,民族的英雄。他所體現(xiàn)的攀登精神影響和激勵了無數(shù)中國青年,為實現(xiàn)自己的理想,為實現(xiàn)國家的富強,在黨的領導下,不斷進取,努力奮斗,創(chuàng)造輝煌!
他最難能可貴之處,就在于堅守信念。他的信念就是“無我”,讀大學時吃住在校,需要在自己飯缸上寫個名字好辨認,他不想寫“王富洲”三個字,想來想去,既然不寫我自己的名字,那不就是“無我”嗎?于是就寫下了“無我”。后來,這倆字就成了他的信念,包括登山成功后面對名譽和地位,他也一直強調(diào)是集體功勞,不愿過多提個人。
記者:您認為后人應向王富洲等老一輩登山先驅(qū)者學習什么?
王毅:國家給了父親很高的榮譽,中國登山隊是一個英雄的集體,他們刻苦訓練、團結戰(zhàn)斗、無私忘我、勇于攀登,鑄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登山精神。父親是其中一員,他從來沒有突出強調(diào)過個人的力量,總是說成績歸功于大家。他的一生光明磊落,忠實誠懇、無怨無悔,先人后己、知足感恩,這些人性的光輝是我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。